北有白云山,南有國家濕地公園;新興的智慧城,被森林公園所包圍……23日,粵建粵美廣東綠色發展網絡采風記者團來到廣州。記者了解到,未來的廣州將有19個高標準濕地公園。
綠色發展:
打造特色濕地公園
白云山和國家濕地公園一南一北,成為廣州的城市氧艙,打造特色濕地公園,成為廣州在綠色發展中頗為鮮明的一個主題。
根據2015年至2016年廣州市濕地資源調查最新成果,廣州市濕地包括3大濕地類11個濕地型,總面積為79283.97公頃。廣州市已經編制了濕地保護規劃,并計劃于2017年完成《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的立法工作。
也因此,廣州市正在結合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任務,計劃到2017年,高標準建設19個濕地公園,分為濱海型濕地公園、城區型濕地公園、郊野型濕地公園、河涌整治型濕地公園和鄉村型濕地公園五類。
在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方面,廣州市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和重建,如在南沙濕地開展濕地資源動態監測以及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等研究,在海珠湖國家濕地公園和灣咀頭濕地公園等開展“野生動物進城”示范點建設。
天河智慧城:
第一個
天河智慧城,是廣州市天河區著重打造的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產業園區,記者在園區內看到,周邊都被森林公園所包裹,濕地長廊蜿蜒穿過,不少水鳥在湖面上游弋,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天河區委常委、天河智慧城管理委員會主任唐錫漢介紹說,在智慧城建設之初,就按照“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原則,以產業新區、宜居新城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實現了“一城多園、一園一湖一景”的產業生態格局。
天河智慧城以“海綿城市”原理,于2013年啟動海綿城市首期示范項目大觀濕地公園項目建設,保留了現有的3個森林公園、2條河涌、50多個山塘水庫,成為廣州市第一個“海綿城市”試點,并且在2016年7月2日正式向社會開放。
這一項目采用了“海綿城市”理論,通過地形塑造,修復場地內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形成一條城市雨洪濕地廊道,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并回補地下水,恢復流域洪澇調蓄與生態自凈功能。
廣藥集團:
打造大南藥生產總部基地
而廣州本土的一些老牌企業,也在積極走綠色發展之路。力爭在2017年成為千億企業的廣藥集團作為大型制藥企業,旗下企業眾多,多年以來,也是開展了各種技術投入,走環保發展之路。
投資1.8億元、年產值10億元的廣藥白云山揭西生產基地已于今年6月15日投產,成為廣藥集團最新打造的高效率低成本、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生產示范基地。揭西生產基地全部采用數字化生產,生產全過程自動上料、密閉生產、全自動包裝,車間配置智能監控,可實現大品種大規模連續生產,小品種靈活轉產的模式,從“制造”到“智造和質造”的升級。
此外,廣藥集團正在打造大南藥生產總部基地——廣藥生物醫藥城白云基地建設。廣藥集團下屬11家企業將進駐這一基地。
據廣藥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歷史發展原因,廣藥集團各下屬企業都分散在廣州各區,生產場地受面積所限,產業升級受到制約,而且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而醫藥城建成后,通過統籌規劃,將會使資源得到更加有效利用,從而實現產能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